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5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目的:研究北京市颗粒物污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的影响,并分析颗粒物污染对不同特征人群的影响差异。方法:从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获取北京市2014年至2015年三甲医院AECOPD患者的住院资料,从中国空气质量监测平台获取同期大气污染资料,从中国气象局获取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Poisson回归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周效应、节假日效应、气象条件等混杂因素后,评估PM2.5、PM10对AECOPD住院人次的影响。根据患者不同特征(性别、年龄)进行亚组分析,确定颗粒物污染的高危人群。结果:纳入15家医院,共7 884例住院患者,男女比例2.3 ∶1,65~79岁患者最多(45.5%)、≥80岁(37.1%)次之、<65岁(17.4%)最少。PM2.5、PM10日均浓度分别为(77.1±66.6) μg/m3、(111.9±75.8) μg/m3,两者均在移动平均滞后4 d时对AECOPD的影响最大,即PM2.5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AECOPD住院人次增加0.53%(95%CI:0.01%~1.06%,P=0.0478), 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AECOPD住院人次增加0.53%(95%CI:0.07%~1.00%,P=0.025 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PM2.5、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女性患者住院人次分别增加1.13%(95%CI:0.19%~2.07%,P=0.018 3)、1.06%(95%CI:0.22%~1.91%,P=0.013 6);≥80岁患者住院人次分别增加1.25%(95%CI:0.40%~2.11%,P=0.004 0)、1.18%(95%CI:0.42%~1.95%,P=0.002 4);而男性、<65岁、65~79岁患者中,PM2.5、PM10与AECOPD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女性、≥80岁患者对颗粒物污染更敏感。结论:颗粒物污染会增加AECOPD住院风险,且女性、年老者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三种方法测算北京市≥15岁居民健康期望寿命(healthy-adjusted life ex-pectancy,HALE),评价北京市人群健康状况.方法 收集北京市居民死因监测数据、北京市居民死因漏报调查数据、北京市居民自报健康调查数据和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政策影响下北京市2021年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法定传染病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北京市2021年法定传染病发病进行分析,采用R 4.1.2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采用ArcGIS 10.8软件进行地图绘制。结果 北京市2021年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290.51/10万,比2020年下降了43.29%,比2017-2019年的年均发病率下降了71.45%。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肺结核和梅毒。从传播途径来看,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占北京市发病总数的50.15%(31 898/63 601)。从病原体来看,以病毒类传染病为主,占北京市发病总数的59.63%(25 259/42 356)。北京市法定传染病的实验室诊断率由2017-2019年的年均16.47%(36 289/220 371)提高至2021年的35.36%(22 490/63 601),其中寄生虫类传染病实验室诊断率为83.33%。肠道传染病高发地区为平谷区、密云区和丰台区;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以延庆区、门头沟区、房山区和大兴区为主。结论 2021年北京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法定传染病报告病例的实验室诊断率有所上升,不同病种间实验室诊断率差异性较大,有必要提高病例实验室诊断率。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呈不同的地区分布特点,不同地区在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时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北京市2007-2016年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转归情况。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猩红热病例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并根据现场调查结果描述猩红热病例的转归情况。结果 2007-2016年北京市报告猩红热病例28 505例,其中2011年有6 152例,发病率为31.4/10万,高于历年平均水平。猩红热病例有夏、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男性病例有17 951例(63.0%),职业以学生(13 488例,占47.3%)、幼托儿童(12 167例,占42.7%)和散居儿童(2 596例,占9.1%)为主。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9岁(占90.5%),在近年3~9岁儿童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2011年5月~2013年12月,在发病3周后对7 298例猩红热病例进行了随访,仅8例病例出现并发症,其中中耳炎有2例、鼻窦炎有1例、肺炎有2例、心肌炎有3例,其他病例均痊愈或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 近10年间,2011年为北京市猩红热发病水平高峰年,学生和托幼儿童是发病的高危人群,猩红热病例转归良好。  相似文献   
5.
我们根据2011年北京市户籍居民(以下简称为居民)死亡监测数据,以死亡率、期望寿命以及死亡原因等健康指标,分析和评价全市居民健康状况,以期为政府医疗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北京市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苗上市前的疫苗犹豫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在疫苗上市早期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网络发放,比较疫苗犹豫者和接受者在社会人口学信息、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情况、对疫苗的一般性认知情况,以及信心、自满和便利性等维度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015-2019年北京市肺结核发病时空分布特征,掌握高发重点区域,为预防控制肺结核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分析2015-2019年北京市报告的肺结核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利用回顾性时空重排扫描,探索病例的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  2015-2019年期间北京市共报告了34 271例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1.67/10万。每年3-9月为高发期,11-12月又出现一个小的高峰后迅速下降,至次年2月达到最低水平。报告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为门头沟区,其次为通州区。时空扫描分析探测到了时空聚集区域,扫描半径为5 km时候最易发生聚集的区域均为朝阳区(RR值分别为5.96、5.86、5.88、6.12和7.17,均有P<0.001)。随着扫描半径的增加,聚集性区域往西南方向发展,扩展至东城区、西城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  结论  北京市肺结核有明显的时空簇,高发地区为朝阳区、西城区、东城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有向临区扩散的趋势。应加强重点地区的监测,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北京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以及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为其预警预测以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R 4.0.2软件对2010—2019年北京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同时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2015—2019日均气温、日均相对湿度、日均降水量、日均气压、日均风速等气象资料与手足口病发病的效应关系。结果 2010—2019年北京市手足口病共报告发病324 864例,平均发病率为155.10/10万。5~7月是每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日均气温、日均相对湿度和日均降水与手足口病发病均呈正相关(r_s分别为0.66、0.45和0.24,P值分别为0.000 0、0.000 0和0.000 0);日均风速、日均气压与手足口病发病均呈负相关(r_s分别为-0.14和-0.3,P值分别为2.22×10~(-9)和0.000 0)。当日均气温为25.5℃,滞后10 d时RR值最大,为1.41(95%CI:1.12~1.77)。当相对湿度为84.5%,滞后15d时RR值最大,为1.51(95%CI:1.34~1.70)。日均风速为3m/s,滞后14d时RR值最大,为1.22(95%CI:0.86~1.73)。日均气压为842.5百帕,滞后5d时RR值最大,为1.20(95%CI:0.66~2.07)。日均降水为166.5mm,滞后7d时RR值最大,为4.37(95%CI:1.61~11.84)。当符合上述气象因素条件则手足口病发病风险最高。结论日均气温、日均相对湿度、日均降水量、日均气压、日均风速等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呈非线性且有一定的滞后性,可用于预测手足口病发生风险和流行强度,为传染病的防控、预警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的传播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估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在北京市现有防控措施下的传播力,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北京市2022年3月7-25日报告的78例具有明确传播链的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信息,分别采用Gamma和Weibull分布拟合潜伏期和序列间隔时间,使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算法估计实时再生数(Rt)。结果 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潜伏期MQ1,Q3)为4.0(3.0,6.0)d,序列间隔时间3.0(2.0,5.0)d,序列间隔时间在未完成和已完成全程疫苗接种感染者中MQ1,Q3)分别为2.0(1.0,4.0)d和4.0(2.0,6.0)d(Z=-2.12,P=0.034),儿童和成年人感染者分别为2.0(1.5,3.0)d和4.0(2.0,6.0)d(Z=-2.02,P=0.0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本轮疫情Rt初始值为4.98(95%CI: 2.22~9.04)。结论 与既往Delta变异株相比,北京市Omicron变异株的传播力较强,应持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关注儿童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我国大陆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的时间与空间特点及空间聚集性、聚集区域随着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 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即Moran's I和Getis G指数)描述我国大陆地区2006年至201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的时间、空间特征,并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数据在市(区)级尺度上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每年均有两个发病高峰(6月和11月),在全国市(区)级尺度上的全局自相关分析2006年至2010年的Moran's I系数分别为0.054 0、0.038 2、0.024 8、0.033 5和0.024 5(P值均<0.05);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高聚集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山东省南部、江苏省、海南省和陕西省;逐年发病热点区域主要分布有变化。结论 我国大陆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存在季节周期性,发病整体上呈现较弱的聚集性,聚集区域从海南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等地区逐渐转移到陕西省及周边省份地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